卫星村位于大湾镇西北部,被南江河环抱其中,有着4.6公里的河岸线,由于河岸坝地属沙质土壤且周边地势平坦日照时间较长,使得这里种植的无核黄皮尤其清甜。
卫星村党员干部依托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卫星村白马坪自然村率先打造了近200亩的无核黄皮基地,可观的收益也吸引了邻近村王村、梁村等农户种植无核黄皮。目前,卫星村无核黄皮产业已超500亩,无核黄皮果俨然已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党建引领,盘活“三缺”果树,打造“三最”果品
近年来,由于年轻劳动力外流、农技滞后以及洪灾、虫害等影响,这里的黄皮逐渐成为缺劳力、缺技术、缺渠道的“三缺”果树。为解决“三缺”问题,大湾镇以“党建+人才”为抓手,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着力推动人才向基层聚集、在一线发力。一是人才下乡服务,统筹进站种植专家王肯堂等人员到卫星村白马坪无核黄皮基地进行现场培训3场次,对当前果树存在问题所需的施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和操作示范,还结合种植户在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现场进行答疑解惑,有效提高广大农户科学种植、规范施肥管理技术水平。二是典型示范引领,组建互助工作队,建设互助工作队联络站,通过“板凳会”“茶话会”等方式,引领互助工作队成员中的王家焕、王子晖等种植能手围绕盘活“三缺”果树 打造“三最”果品”把村的传统拳头产品打造好,并指导周边农户以最绿色、最环保、最健康果品为目标,开展对“三缺”果树进行盘活,经过修剪清园、培养结果母枝、促进花芽的分化、疏蕾与壮花、保花与保果、疏果与防裂果等一系列管理环节。三是拓宽销售渠道。由自然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与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定制无核黄皮观光采摘路线,吸引大批游客到村消费;积极引入网络直播、宣传手段,邀请一批达人到无核黄皮基地打卡宣传、直播带货,从而打响卫星村无核黄皮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2024年卫星村无核黄皮果品质量有较大提升,产量约25万斤,果园收购价是历年最高,均在25-30元/公斤以上,上市5天内售罄。
(游客到卫星村无核黄皮基地品尝、观赏无核黄皮果)
(游客到卫星村抢购无核黄皮果)
勠力同心,提升卫星“吸引度”,和美乡村雏形显
无核黄皮“小特产”能发展为富民兴村“大产业”,离不开郁南县“六个百亿产业”的辐射发展,更离不开大湾镇党委、镇政府抓好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产业上来了,乡村风貌也必须提上来。自创建2024年拟定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来,卫星村党总支为改善乡村风貌,提升卫星“吸引度”,精准部署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由党员干部、互助工作队成员、巾帼志愿者组成的3支整治小分队,以“钉钉子”精神,以“磨脸皮、磨脚皮、磨嘴皮”工作模式,结合“四个万家”活动机制,常态化入户宣传动员人居环境整治、危旧房清拆、农房风貌提升等,动员群众清拆危旧房、废旧猪舍等33间,15户农户已完成农房风貌管控提升,27户妇女主动打造“美丽庭院”,220户村民自觉搞好房前屋后环境清洁,约2600人次党员群众“四旁”“五边”植树2125棵,完成机耕路路基挡土建设近300米,加快推进河道灾毁修复工程、河堤公园、白马坪新桥建设,同时通过除杂,迁移,改造等为后期新农村建设用地腾移6千平方米,为推进市典型村建设夯实基础。和美乡村雏形显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党组织向心力、战斗力逐渐增强。
相信,在下一次无核黄皮丰收时节,卫星村将会吸引更多游客、采购商前来品尝、采购。品尝无核黄皮,“打卡”美丽乡村,农文旅经济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