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以来,大用村紧盯产业发展关键一环,围绕“有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出发,全面摸清自身资源禀赋,挖掘产业发展方向、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能,摸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富民兴村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科学种植,竹笋产业展现“新面貌”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大用村处处都涌动着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力打造“高效丰产竹笋种植示范基地”项目,聚焦低产低效林改造,通过修建林道、完善笋竹灌溉设施,推广竹林培育技术,提升竹林林地产出率,让“沉睡”在大山里的资源变“绿色银行”。“通过高效丰产示范竹笋基地,既能起到保护林地资源的效果,也能让老百姓看到竹产业的发展前景,带动千家万户参与进来,共同推动竹笋产业发展。”宝珠镇大用村党组织书记孔祥辉说。该基地总面积规划200亩,首期50亩已破土而出,改变传统“天养”式的竹笋种植模式,将竹笋种植规模化、科学化、商品化,提高经济效益,示范基地建成达产后可亩产竹笋3000斤,总年产值有望超过60万元。
二、产销对接,土特产交易中心搭起“致富桥”
为进一步延长竹笋产业链,大用村建设并升级了土特产交易中心,一体化建设农产品展销馆及12个固定档口摊位,为周边群众和商贩搭建土特产集中交易平台,并配套电商直播间,通过“新零售+农产品”模式,利用网络直播、电商物流等销售方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扭转长期以来传统农产品销售劣势困境,提高宝珠镇土特产的知名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如宝珠镇乡土人才钟金凤利用电商直播协助竹笋销售,销售量达3万多斤,销售额近10万元。
随着土特产交易中心的提升,对内起到带动大用村本地4间竹笋加工厂和1间桂枝加工厂农副产品的销售作用,对外起到辐射宝珠镇其他行政村及周边镇毗邻村的农副产品流通作用。可以说,土特产交易中心不仅带动了大用周边加工厂的协同发展,更提高了乡村经济活力,形成产业补链延链的良好生态,也为土特产的品牌建设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三、低碳绿色,光伏长廊为乡村经济“充好电”
“双碳”新形势下,分布式光伏产业已逐渐成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宝珠镇大用村瞄准这一“小切口”,因地制宜在村道上大力发展光伏项目,走出了一条和美乡村绿色发展新路径。通过建立“镇党委+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企业+村民代表”的工作推进机制,由政府搭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积极发动社会力量,赋予村集体整合资源、宣传推广签约职能,改变村集体在以往开发模式中被排除在外的情况,由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共同商定光伏长廊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等事宜,并代表村集体和运营企业、村民签署三方协议,提高项目整体的开发速度和推广效果,目前一条全长约250米的光伏发电长廊正在密锣紧鼓建设中。从生态价值来看,光伏发电长廊建成后,不仅与自然资源有机融合,还能为村庄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从经济价值来看,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以上,未来大用村亦将进一步推进“光伏+”项目机制,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尤其在“光伏+绿美生态建设”、“光伏+公益基金”等方面下足功夫,既引导光伏项目企业支持乡村绿化,又通过推动设立“百千万工程”公益基金为镇村“百千万工程”提供长期稳定的社会资金,更好赋能村庄扮靓、农民增收。
四、技能培训,科技服务培育“新农人”
自从宝珠镇大用村被定为2024年“百千万工程”选树培育典型村以来,宝珠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立即发挥桥梁沟通作用,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孟祥春研究员牵头的驻镇帮镇扶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瞄准大用村特色主导产业,多次下沉镇村“一线”,直面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指导竹笋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竹笋高效种植技术培训班等“三农”科技服务,切实解决种植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让种植农户掌握了更多竹笋种植和管理的实用技术,培育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今年以来,宝珠镇通过开展农技培训等活动10余次,累计参训农户约450人次。
接下来,大用村将持续聚焦“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围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整合产业发展要素,继续写好“土”文章,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柔性引进专家和用好本地人才为农户传经送宝,合力让一个个“土特产”闯出名堂,走出“致富路”,为绘就“红色老区 绿美大用”新画卷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