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标是桂圩镇人大代表,大家都叫他标哥。2023年获评广东省乡村工匠,擅长种苗培育及农作物栽培技术,水果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是当地不可或缺的乡土人才,曾种植砂糖橘超过100亩,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砂糖橘种植业,2010年开始改种葡萄,土生土长的“桂圩哥”唐桂标,是乡亲们信赖的人大代表,从百亩砂糖橘种植带头人成功转型,历经十五年葡萄产业探索,为乡亲们蹚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十五砺剑:从“门外汉”到“专业户”
十五年前,唐桂标正盯着一片片感染黄龙病的砂糖橘树而十分发愁,朋友手中提着的一袋夏黑葡萄引起了他的注意,讨来尝试以后,夏黑葡萄特有的酸甜爆汁口感重新点燃了他的农业梦,开启了由砂糖橘改种葡萄的农业转型之路。
他掏出积蓄租地、搭棚、买苗,却因不懂技术,第一年葡萄藤枯了大半。“那时天天蹲在地里翻书查手机,想要把葡萄从里到外研究个遍。”他笑着回忆。日复一日的田间实践与知识积累,让他的夏黑葡萄园亩产达到近3000斤,高出周边农户的约30%,慢慢的成了半个葡萄专家,也引起了桂圩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关注。
2022年,在桂圩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协助下,唐桂标开始申报“广东省乡村工匠”职称。面对《葡萄病虫害图谱》《土壤肥力管理》等专业书籍和“生态调控”“水肥一体化”等陌生概念,他依托驿站组织的专家“一对一”辅导契机,2023年成功获评广东省乡村工匠,依靠自身经验和专业技术成为桂圩镇葡萄产业的技术顾问。
种植革命:从“凭感觉”到“标准化”
“阳光玫瑰糖度必须达到18以上,每串留50-60粒,多一粒果就稀释一份甜度。”站在葡萄大棚下,唐桂标正在教基地工人们用疏果钳作业,讲授蔬果经验。
2024年,桂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了位于龙岗村的阳光玫瑰葡萄示范种植基地,这也是唐桂标的“新战场”。穿梭在藤架间,唐桂标指着刚施完水肥的葡萄地说:“以前农民浇水全凭感觉,现在我们要根据葡萄长势、气候等情况来控制水量和肥力。”这片示范田,从开沟深度到枝条间距都经过严格把控,连防虫网、防鸟网都根据每个时期的需求及时布置调整,按标哥的话说就是:“一个小鸟啃掉几颗葡萄,就有可能影响几大串葡萄感染、溃烂,一天就能毁掉几十斤葡萄!”。
基地有关负责人表示:“按标准化、科学化种植,亩产虽然不算太高,但保证了葡萄的个头和甜度,按照比市场更高的标准来种植,价格肯定卖得比市场的要高。”据了解,今年7月,该基地就能产出头批果实,亩产预计2500斤,年总产值预计能达到30万元。
共富共赢:从“自己干”到“一起赢”
“以前总觉得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就行,现在带着乡亲们干,才懂得‘共赢’的美好。”唐桂标感慨道,在镇人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推动下,他积极担起壮大葡萄产业的使命,用自身经验和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开始种植葡萄,定期联合驿站开展实地培训,传授疏花疏果、水肥一体化等核心技术,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动能。还将葡萄园日常管理、包装等工作外包给村民,带动18户困难家庭增收,忙季人均月增收可达2500元。同时,协助农户对接果商或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助力“甜蜜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一颗小葡萄,成就大事业。唐桂标以十年匠心,将个人葡萄园发展为辐射周边的共富基地,彰显了新时代基层人大代表锐意进取、心系群众、实干兴业的宝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