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西北生态名城建城镇,一幅“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建城镇以“美丽庭院”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聚焦美丽风景、美丽产业、美丽乡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特色产业培育深度融合,助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乡村建设。而“干园”的故事,则因两棵传奇母树的崛起,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百千万工程”新篇章。
两棵母树启新篇 “干园”的声名远播源于园中拥有两棵历经百年风雨的“产业母树”——无核黄皮母树。据郁南文化史记载,西宁(现郁南)县建城镇人曾迺桢,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任乐昌县县长,卸任后荣归故里,1934年在家乡建“干园”别墅,并在花园里种植了黄皮树苗,在果树挂果后发现其中两株果实硕大,甜且无核,成为黄皮品种中的“黄金血脉”。 科技赋能,点“树”成金 无核黄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全省水果资源普查中被发现,并被评为广东省优稀水果。上世纪80年代,农业专家对母树进行接穗嫁接试验,繁殖出第一代苗作母本,再批量嫁接繁殖无核黄皮苗,探索“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种植并获得成功。如今,“两棵母树”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活化石”,更成为全县黄皮产业高质量腾飞的“芯片”,每年可提供优质接穗20万条,带动全镇种植面积突破7.2万亩。 “人才+科技”双轮驱动 从一棵树到一条“链” 从庭院经济到产业集群,以“干园”作为富民兴村的新起点,“百千万工程”正在建城大地上谱写一个又一个“三产融合”的动人故事: 一产提质: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个,年产鲜果超4万吨,产值达8亿元; 二产延伸:开发黄皮蜜饯、果酒、精油等42种深加工产品,引入冷链物流提升黄皮附加值; 三产融合:打造“黄皮赏花季”“黄皮文化节”等特色节气活动,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附城村村民李伯感慨:“以前黄皮只是房前屋后的小零嘴,现在成了家门口的‘黄金果’,我家5亩果园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从深闺庭院到万亩果园,从百年母树到百亿产业,建城镇“干园”用年轮记录坚守,以果实诠释创新。这里的故事,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共生传奇,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未来,建城大地上将继续以“美丽庭院”为笔,蘸满产业兴旺的墨,变庭院“绿值”变现为集体经济“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庭院中”创业就业,在“百千万工程”的画卷上挥洒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