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方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将整治非法违规种植挖根类南药行为作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周密部署,实施“四大举措”,以铁腕手段全面打响非法违规种植挖根类南药整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攻坚合力。一是压实责任,细化工作任务。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分管林业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大方镇整治毁林种植深根南药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各项工作任务与时间节点,将工作任务层层压实到各班子、各部门负责人、各村支书以及镇村干部,确保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今年截至目前,共组织召开誓师大会、整治违规种植挖根类南药工作推进会等工作会议达12场次,强化干部责任落实。二是多方发力,推动整治落实。各驻村团队积极开展群众夜谈会,镇村干部、回镇乡亲与村民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图斑复绿与挖根类南药转型工作。针对排查出的巴戟种植点,逐个进行研判,制定“一点一策”,精准发力,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各村团队分别召开相关工作会议、村民代表会议62场次,村民参与整治违规种植挖根类南药的意识不断增强。三是开展自查自纠,发挥带头作用。全镇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如实填报相关自查自纠表。对于历史遗留存在违规种植挖根类南药问题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方式与整改时限,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积极投身到整治工作中。
加大执法力度,严打违法行为。一是深入调查摸底,实施挂图作战。组织6个工作组深入各自然村,深入山头地块,对辖区内违规种植情况展开深入调查。通过实地勘查,摸清图斑底数,详细核实种植户姓名、面积、坐落地点、种植时间、联系电话等信息,形成整改责任台账,并实施挂图作战。二是保持高压态势,严格执法整治。联合县林业局和水务局组成联合执法工作组,严厉打击毁林无序发展种植挖根类南药现象。发布《郁南县大方镇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实行举报奖励的公告》,鼓励广大群众举报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今年截至目前,共立案12宗,立案人数12人次,制止钩机违规上山作业行为5次,同时要求驾驶员签订《大方镇关于禁止挖掘机违规上山作业的告知书》,依法扣押违规上山作业钩机5辆。三是坚决曝光典型,形成强大声势。坚持对违规种植行为露头就打,曝光典型。通过门户网站、公开栏、微信等平台向各村组群众公布,以案释法,以儆效尤,形成整治违规种植挖根类南药的强大舆论声势,有效遏制了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截至目前,共线上曝光案件5起,宣传覆盖群众7000余人次。
推进地块复绿,改善生态环境。发布《郁南县大方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裸露地复绿工作的公告》,对裸露地块,或即将成为裸露地的地块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科学选苗购苗,保障树苗质量。根据大方镇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精心挑选适宜本地生长、兼具生态效益与一定经济价值的树苗品种,如肉桂、荷木、相思、金丝楠、油茶等。严格把控树苗采购渠道,确保树苗根系发达、枝干健壮、无病虫害,为复绿工作提供良好的苗木基础。截至目前,免费向种植户派发肉桂、荷木、油茶等优质树苗共约12万棵。二是多种方式复绿,提高复绿效率。一方面,组织镇村干部、驻镇工作队、党员志愿者及群众等,在裸露地块开展集中复绿行动。另一方面,创新引入无人机飞播技术,通过无人机撒播草籽,乔木、灌木种子,提高播种效率和绿植覆盖均匀度。截至目前,共开展人工复绿和无人机撒播复绿80余次,复绿面积约达1835.13亩。三是加强树苗管护,确保复绿成效。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护林员等组成巡查小组,对复绿地块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树苗缺水、病虫害等问题。同时,向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传授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管护知识,提高种植户的管护能力,确保树苗成活率,力求逐步构建起稳固的水土保持林带,从源头上固土保水,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平衡。
加强宣传引导,转变群众观念。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普及法律法规。通过“干部夜访”、微信朋友圈转发通告等多种宣传方式,常态化向群众宣传解读《郁南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南药生态种植的通告》、《告全镇人民书》、《郁南县大方镇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实行举报奖励的公告》等规范性文件,普及违规种植挖根类南药的危害和有关法律知识。同时,在全镇进山路段、各村显要位置张贴“严禁挖掘机上山违规开垦作业”海报,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截至目前,共入户宣传发动群众8000余次,发放宣传单张18000多份,张贴海报400多幅。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实效性引导,推动产业转型。结合郁南县南药产业园片区建设规划,对整治后的巴戟天地块进行科学规划,发展种植环境友好型经济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实现整治地块“变废为宝”,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逐步实现产业转型。目前,已在上福村、三和村成果打造了2片共40亩的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9万元。此外,在大方村成功打造10亩的南药(猴耳环林下南板蓝)产业党员研学基地,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预计年产值约19万元,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作物替代巴戟种植,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为同类地区提供转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