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百千万工程”的强劲东风下,大方镇党委、镇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短期见效、长期受益、生态增值”的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创新推行“百香果+乌榄”的种植模式,在大力发展百香果产业的基础上,融入乌榄种植,以支部引领点燃融合引擎、资源整合激活土地效能、产业融合开辟生态经济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支部引领,点燃产业融合“新引擎”。基层党组织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方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村“两委”干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积极争取村集体经济收入和驻镇帮镇扶村项目资金,全力打造百香果和乌榄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全镇已成立相关合作社2个,累计投入资金40.3万元用于发展百香果及乌榄产业,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整合,激活土地利用“新效能”。土地资源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方镇以村经济联社为主体,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村民以入股、转包等形式流转土地。同时,对各村违规种植巴戟地整治地块以及闲置山地进行统筹整合,重新规划利用。通过出租方式,将40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打造百香果和乌榄种植示范基地。如今,上福村和三和村已分别建成20亩的百香果种植基地。此外,2025年7月,上福村党支部率先行动,在2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加种150棵本地乌榄嫁接苗。这一举措不仅为产业融合发展探出了新路,也为其他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目前,三和村2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参照上福村模式,计划种植200棵乌榄,进一步扩大产业融合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产业融合,开辟生态经济“新路径”。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大方镇积极探索百香果与乌榄的间隔种植模式,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乌榄树树形高大,主根发达、侧根茂密,能有效固土保水,其落叶还能改善土壤肥力,为百香果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同时,百香果搭棚种植的特点,为未来发展林下立体经济提供了条件。从经济效益看,乌榄树苗虽3-5年才进入结果期,但树龄长,盛产期每棵产值可达1600元,上福村乌榄基地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加上百香果产值,每年共可为村集体增收19万元,经济价值十分可观。这种“生态+经济”的产业融合模式,既修复了生态,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大方镇通过党支部引领、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发展,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目前,22名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通过参与种植和管护,每月能稳定获得务工收入;上福村和三和村的百香果种植基地运营稳定,产品通过企业保价回收实现了产销顺畅;上福村150棵乌榄嫁接苗长势良好,三和村200棵乌榄种植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百香果+乌榄”的产业融合模式,已让当地群众切实感受到土地增效、集体增收的实惠,成为推动大方镇“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