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县平台镇妙门村,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热土(诞生郁南首个党支部、首任县委书记,被誉为“郁南革命老区第一村”),正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强劲东风,以“头号力度”奋力打造彰显红色基因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3月以来,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产业发展动能增强,“红土添新绿、老区焕生机”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靶向攻坚人居环境,擦亮乡村生态底色。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先手棋”,妙门村构建“网格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常态化督导”的工作机制,打出环境治理组合拳。镇村联动开展“清拆整治专项攻坚”,集中拆除危旧房、废弃栏舍及乱搭乱建52处,清理房前屋后“视觉污染”131处,清运杂草杂物及积存垃圾20余吨,完成10公里村内河道沟渠清淤疏浚,整治“三线”乱接问题3公里,实现全域环境“减法”治理。在污水治理方面,累计整治污水乱排黑点26处,高标准推进下练、对面练自然村2个污水治理提升项目,铺设污水管网2.3公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显著提升,推动村庄环境从“脏乱差”向“洁净美”蜕变。
精雕细琢风貌品质,绘就绿美乡村图景。坚持“规划引领、风貌塑形、文化铸魂”理念,科学编制乡村绿化与风貌管控方案,明确绿化节点与提升路径,构建全域美化体系。截至8月中旬,完成96栋农房外立面改造,总面积超6200平方米,农房风貌与乡村肌理和谐统一;在主干道沿线、公共区域及村民庭院实施“增绿添彩”工程,种植3厘米以上规格的桂花、风铃、芒果等景观苗木2000余株,新增绿化面积30多亩,实现“四旁五边”应绿尽绿。创新发动群众“变废为宝”,利用闲置地块打造“四小园”25处,培育绿美庭院20个,形成“基础提升+风貌管控+绿化美化”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乡村风貌实现“颜值”与“气质”双提升。
精准补齐设施短板,夯实民生服务根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干部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加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针对出行难题,完成4条自然村主要巷道硬底化,总长约1公里,实现“雨天不沾泥、晴天不起尘”;围绕公共服务升级,在练村、妙门村等4个自然村新建休闲小广场,同步规划配置10套健身器材,破解群众“活动无场所”困境。立足特色节点打造,编制典型村培育规划,高标准推进红色广场、河堤公园建设,落实平整绿化停车场、高铁桥底生态公园等5处节点用地(面积超8000平方米),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
深挖资源禀赋潜能,激活产业增收引擎。依托“红土沃野”的种养优势,妙门村立足沙糖桔、香蕉、黄皮、肉鸡主导产业,构建“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农户增收”联动发展体系。黄皮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整合11亩集体土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预计年产黄皮2.5万斤,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依托香蕉种植传统优势,村支部提供“种苗供给+技术指导+市场对接”全链条服务,引导农户扩种至230多亩,带动农户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村集体经营收入增加2万元,预计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21万元,成为富民强村的“主引擎”。创新“党总支+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合作体系,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7万元,妙门自然村率先实现集体经济10万元目标。
精准补齐设施短板,夯实民生服务根基。妙门村构建“镇村联动、干群共治”工作格局,110余名干部职工下沉一线,开展自然村环境卫生竞赛12场次,形成比学赶超的攻坚氛围;组建党员先锋队、互助工作队,通过“干部夜访农家”行动累计入户宣传30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70多条,将民声民意转化为工作清单。县直挂点部门累计投入600多人次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发动党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3600多人次,形成“支部引领、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见效、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