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形成“一带三区”全域城乡风貌分区;“一带”即西江沿岸风光带,充分发挥西江的景观功能,凸显滨江特色。“三区”即城镇风貌协调区、山地特色风貌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彰显“古韵南江,山水郁南”的地方风貌特色。
一、建立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
(一)明确县域城镇规模等级体系
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的三级城镇体系,包括1个中心城区、3个重点镇和11个一般镇。
1. 中心城区
包括都城镇全域以及平台镇古勉村,强化中心城区在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地位,培育医疗、高等教育、金融咨询等高等级服务功能,到2035年,规划城镇人口为8-13万人。
2. 重点镇
培育大湾镇、连滩镇、南江口镇3个重点镇,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塑造特色经济,带动片区发展,到 2035年规划城镇人口为1-5万人。
3. 一般镇
明确建城镇、千官镇、平台镇、桂圩镇、宝珠镇、通门镇、大方镇、历洞镇、河口镇、宋桂镇、东坝镇等11个一般镇的特色发展导向,做好基础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到2035年规划城镇人口为3万人以下。
(二)优化县域城镇职能体系
依托各镇资源禀赋、现状发展基础,将全县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三类城镇职能,包括都城镇、连滩镇2个综合型城镇,重点发展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等功能;南江口镇、大湾镇、宋桂镇、千官镇4个工贸型城镇,重点发展工业生产及其配套功能;平台镇、桂圩镇、宝珠镇、通门镇、大方镇、历洞镇、河口镇、建城镇、东坝镇9个农贸型城镇,重点发展农业生产,并结合乡村振兴,积极拓展乡村旅游。
二、城镇建设用地管控策略
(一)优先保障基础及民生设施用地
优先预留各类基础设施用地及廊道空间。精准配置区域战略功能用地土地资源。优先考虑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用地需求;保障水利、能源、环保等公用设施建设项目,预留各类基础设施及廊道用地管控。提高民生用地保障和服务水平。根据人口分布导向,科学安排建设时序,依据调整优化后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适度增加都城镇、连滩镇、南江口镇及大湾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优质社区生活圈建设为载体,实现民生设施协同配套、公平共享。
(二)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向增存结合发展转变,加大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力度,拓宽存量用地盘活路径,激活发展新空间,增加优质空间有效供给。差异化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强化规划统筹和方案实施。
(三)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
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保障产业项目发展空间,保障产业园区配套设施用地,将适度增量定向用于县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
三、优化现代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构建“两轴、两带、三区、五心”的产业空间结构
依托郁南主要交通干线,打造“两轴、两带、三区、五心”的产业空间结构。“两轴”是沿西江(省道368)及南广高铁的发展轴、沿广昆高速的发展轴。“两带”是沿南江(国道234)及肇阳高速的发展带、沿省道 538-怀阳高速的西部促进带。“三区”是北部综合发展区、中部生态产业发展区、南部产业综合发展区。“五心”是都城镇、建城镇、南江口镇、连滩镇及大湾镇,发挥各镇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城镇产业发展。
(二)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第一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全县农业区域划分为北部果园区、南部桑田区、生态果园休闲带和南江农耕文化休闲带,建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强镇,培育地方品牌,形成“一镇一特”“一镇一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核心产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第二产业发展方向:以绿色、健康、生态为导向,加快培育现代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及饮料生产业;围绕农业特色资源深加工,支持企业升级,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延长产业链;重点扩展林下经济和蚕桑综合加工利用。倡导绿色建材业、环保型工业,完善龙头企业项目配套,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机械、建材、化工等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引进佛山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企业,加快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推动郁南产业转移工业园“一园三区”建设,即都城片区、大湾片区、南江口片区,聚力打造郁南发展平台,以优势产业带动全县发展。优化省级产业园布局,将建城绿色建材产业园纳入南江口片区,三大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方向:对接两广,联动工农,大力发展商贸业、物流业及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打造都城镇、连滩镇、南江口镇三大服务业综合发展中心。
(三)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平台
积极推动郁南县产业转移园“一园三区”建设,保障园区发展空间,推动园区升级为省级产业园。
都城轻工食品产业园区:辐射高铁组团及城北组团,发挥西江水道、临近两广交界优势。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老城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轻工、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逐步淘汰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环保型装备制造及配套。推进轻工食品产业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及饮料企业。
绿色建材产业园区:包括南江口产业园区以及建城绿色建材产业园区。依靠“西江黄金水道”、国道234、省道368,进一步完善水陆交通网络配套,促进陶瓷、水泥、木业、管桩建筑预构件等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发展。
大湾产业园区:与罗定双东环保产业园协同发展,重点引进绿色环保产业相关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加快延伸化工产业链;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化工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项目建设;持续发展绿色化工及其衍生高技术、高性能化工新材料,谋划发展精细化工。大力推动化工企业开展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引进、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化工产业绿色科技水平。加快大湾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形成绿色环保产业集群,打造省级环保工业重镇。
四、构建优质均衡的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体系
(一)优化居住空间布局
构建宜居便利的居住空间。构建“就业-居住空间”挂钩机制,促进职住均衡发展。在就业岗位密集区域周边增加居住用地供给,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提升生活便利性、提倡绿色出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优化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布局。有序推进老城区老旧小区环境品质改造,引导居住用地向郁南轻工产业园以及高铁产业园周边聚集分布,促进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
依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土地开发等城镇发展,引导农村人口向安置房、商品房聚集。
(二)支撑完善的县域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构建
构建“县级—镇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结合城镇体系、城镇职能,进一步明确县级公共服务主中心、副中心,重点镇与一般镇公共服务中心。各级服务中心参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构建覆盖县域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县级公共中心:主中心1个,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县级服务中心,面向县域和周边地区提供政务服务、文化体育、商业商贸、旅游服务、公园广场等综合服务;副中心1个,将连滩及东坝镇建设成为县级副中心,面向县域南部提供文化体育、商业商贸、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
镇级公共中心:重点镇服务中心2个,包括大湾镇、南江口镇;一般镇服务中心10个,包括河口镇、宋桂镇、建城镇、桂圩镇、宝珠镇、通门镇、大方镇、历洞镇、千官镇、平台镇。分别以各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配置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及社会福利设施。
社区级公共中心:每个社区设置1个,聚焦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设施,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三)推动城乡公服设施均等化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强普及全民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多样化的社会福利体系。县级文化设施布局在中心城区。镇(乡)级文化设施分布在14个镇中心。
1.教育设施
扩建及完善现有中学(含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新建居住区应配建中小学,满足人口增加和就近入学需要。以农村中小学校为基本场所,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建立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机构。
2.体育设施
推进县城新体育中心与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完善中心城区体育设施,改造提升中心城区现状游泳池,结合新体育中心新建一处专项体育公园,新增体育馆一处,位于新体育中心内。建设镇级体育设施14个,分布位于各镇区。
3.医疗卫生设施
建立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配置网络。推进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重点建设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站。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通过统筹医疗资源总量结构、布局,将镇卫生院补短板、强弱项。
4.社会福利设施
全县建立孤儿、弃婴、未成年人、特殊困难的残疾儿童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救助体系,养老服务设施按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的标准建设。助残服务设施每处应能容纳20个名额以上。中心城区按省二级福利院的标准建设县社会福利中心,福利性、公益性等服务项目应达到8个以上。
五、聚力拓展城镇空间品质
(一)建设绿色开放空间网络
构建以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广场、防护绿地等城市绿地体系、郊野公园、农业公园为主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整体优化蓝绿开敞空间规划布局。结合土地整备、城市更新,重点优化改造城市灰色空间,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水库资源打造郊野生态公园,重点提升九星湖湿地公园、象山公园、大王山森林公园等3处郊野公园,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打造集自然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和生态科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郊野公园。城市新建区域重点增加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优化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绿地的覆盖度和可达性,完善城市公园的游憩和配套管理设施。强化防护绿地对城市的安全隔离作用,在工业用地、道路及铁路、高压走廊、公用设施周边布置防护绿地,严格控制防护绿地宽度。提升城市广场设施品质,完善广场的复合功能,成为广大市民活动的好去处和展示城市形象的好窗口。
(二)构建休闲游憩网络
建设由碧道、绿道、古驿道、登山步道、滨江步道共同组成的城乡休闲游憩体系,串联郊野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沿线各类公园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点、重要城市功能区,加强开敞空间的连通度,兼顾生态保育功能和休闲健身、娱乐交往等需求,同时构筑城市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